文/摄 陈子娟 徐姝 审/齐清波
近日,九江学院建工学院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进校园活动,成为校地合作育人的生动注脚。专业讲解员走进高校课堂,历史史料融入大思政教育,为校地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范式。
校地资源共享:博物馆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
九江市博物馆的《正义审判》特展以流动展览形式进入高校,选择建工学院作为首站展出。此次展览以“抗战精神洗礼与传承”为主题,通过珍贵的图片及档案史料,全面梳理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组建后,对45名日本战犯开展公开审判与判决的完整历程,深刻阐释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核心理念,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启示意义的思想洗礼。

“高校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博物馆希望拓展教育功能,这种合作实现了双赢。”九江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不仅让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活起来”,更让高校思政教育“实起来”。校地合作打破了教育资源壁垒,使博物馆的史料资源与高校的育人平台有效整合,为师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育人成效显著:校地合作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建工学院党支部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了此次联展活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深切感受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守护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警示未来,激励师生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与实践行动,以更坚定的信念在教育强国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


学生党员在参观后表示“这种走出课堂、直面史料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具感染力”。教工党员表示“校地合作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院通过与博物馆等地方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构建校地育人共同体,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课堂。据悉,联展期间开展专场讲解20余场,专场观展人数千余人。
合作领域拓展:从文化育人到校地协同生态构建
建工学院与博物馆的合作,为新时代校地合作提供了标杆案例,实现了文化资源与专业教育的跨界融合,激活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建工学院正在全面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基层社区的立体化合作网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与地方建设部门、头部建筑企业共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发展与区域战略同频共振;在实践教学方面,深度嵌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使人才培养真正扎根中国大地。

建工学院将以打造“校地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发展范式,构建“文化引领、专业支撑、多方共赢”的协同发展新生态,形成“高校赋能地方发展、地方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提供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