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钰桓 李晓琼 摄/钟艳 审/徐芸 李晓云 赵兵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深化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转型,4月28日,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九江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罗文、执法督察科崔利君两位行业专家受邀走进校园,为城乡规划专业建工A2451、建工A2452、建工A2351、建工A2251、建工A2151五个班级的近100余名师生带来两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题讲座。此次活动以“行业导师讲学赋能”为切入点,通过政府与高校的深度联动,探索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校地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国土空间规划:解码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图1)

罗文总规划师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 建设美好家园》为题,从国家战略高度剖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时代意义。“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质上是重构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他结合《九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通过“一张图”系统演示规划编制如何统筹生态保护、城乡发展、文化传承等多元目标(图1)。在九江历史文化名城专题解读中,罗文以“襟江带湖”的山水格局为脉络,阐释地理环境对城市肌理的塑造作用:“规划师不仅是空间设计师,更应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九江的古城墙遗址保护、滨水空间活化等实践,正是‘以文塑城’的典范。”
批后管理:守护规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图2)

崔利君科长聚焦《严格批后管理 落实规划刚性约束》主题,以“规划即法”的理念开篇,通过无人机巡查画面、三维建模案例等可视化素材(图2),系统解析建设项目从方案审批到竣工验收的全周期监管机制。“批后管理是规划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守护者。”她以九江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现场演示如何通过建筑退距测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核查等技术手段,确保规划条件精准落地。针对学生提出的“刚性约束与弹性管理如何平衡”问题,崔利君结合临时建设审批案例,强调“法治框架下的动态优化”理念,为理论教学注入实践智慧。
政校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模式(图3)

活动现场,建工A2151班学生周明书感慨:“讲座将课本中的‘规划编制’‘空间治理’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管理流程,让我们看到专业的社会价值。”(图3)。当政府部门的实践智慧与高校的理论研究深度碰撞,城乡规划教育正走出“象牙塔”,在真实城市治理场景中培育兼具战略眼光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九江市自然资源局带来的系列讲座不仅是提升专业认知的课堂,更预示着政校合作从“资源输送”向“价值共创”的范式升级,为新时代规划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责编:李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