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M)》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 建工学院 制作人:陈彬
课程名称 |
理论力学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土木工程 |
课程类型 |
工科 |
开课年级 |
大一 |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 |
课程总学时 |
48 |
一、课程简介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工程力学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专业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初步学会利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深圳赛格大厦518振动事件
2.对应章节:第九章 质点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第二节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3.课程讲次:36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牛顿三大定律,推导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在不同轴系的形式,求解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了解刚体振动时的运动微分方程
2.价值引领:以专业力学知识为载体,了解案例发生前后出现的力学问题,梳理所学知识与实际土木问题之间的联系,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做一个优秀的土木行业从业者。
四、案例主要内容
2021年5月18日至20日,作为我国首座钢管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深圳赛格大厦突发三次持时超长的有感异常振动,引发大厦内及周边万民逃离及社会恐慌。一时之间,合计17497家媒体报道相关消息约九万余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引发的严重经济后果和社会情绪,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批示,中央办公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和住建部组织均编写专题报告。事后,包括岳清瑞、周福霖、聂建国、陈政清、陈湘生5位院士在内的调查工作组迅速成立,以期尽快找到发生振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本着科学严谨和万无一失的态度,调查组先后排查可能引起建筑物共振的多种原因,最后锁定涡激共振现象。为了验证猜想,调查组使用人工激振方式再现大楼持时超长的有感振动。基于产生振动的主凶,专家组用最经济的方式,即拆除顶楼桅杆,解决此次大楼异常振动问题。
https://www.koushare.com/video/videodetail/58478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导入
(1) 问题创设:
1、身处高层建筑之内,大楼突然振动起来你会有什么反应?一直振动呢?
2、1kg物体的运动会引起10000kg物体的运动吗?
(2) 事件导入:
一幢投入运行20余年接近300米的高层建筑突发持续振动,引发万人逃离,人心惶惶。专家组总结出可能引发振动的十个原因,并逐条驳斥,最终排查出最终原因——桅杆的涡激共振引发主体共振,2吨质量的物体引起20万吨庞然大物的运动。
(3)模型讲解
讲解刚体的一般动力学方程及求解思路,并与质点运动学方程进行对比,说明理论力学与后续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动力学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1) 教学形式:
多元化教学:课堂讲授结构动力学的重要性,介绍深圳赛格大厦振动始末、解决过程和最终处置方案,让学生自查资料了解相关事件始末,讨论如何以科学态度去研究实际问题。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求解简单的动力学问题,让学生了解结构共振的产生。通过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和教学反馈,通过查找资源和相互探讨等方式了解结构动力学问题的重要。
六、教学反思
授课后调查学生对质点动力学基础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案例讲解过程中学生对接受程度,不断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更吸引学生的思政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