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团学活动 | 师资队伍 | 教学管理 | 学生管理 | 产学研服 | 实验教学中心 | 招生就业 | 下载中心 | 思政课堂 
请输入搜索信息: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正文
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04-01 16:42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制作人:徐芸

课程名称

钢结构设计原理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土木工程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开课年级

2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总学时

64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钢结构连接(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构件(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偏心受力构件)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和相应的设计理论、方法及构造。

本课程是土木类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并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为今后学习钢结构房屋、钢桥及其它钢结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本课程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工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工程师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等非技术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平台。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

钢结构中茅以升精神的传承

2.对应章节:

内容隶属于《第三章钢结构的连接》的焊缝连接、铆钉连接和螺栓连接及《第五章受弯构件》的节点连接。

3.课程讲次:

第三章的第一讲和第五章的第四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本案例以钢结构桥梁工程为背景,以茅以升精神为灵魂,使当代大学生通过对大桥(钱塘江大桥: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监造,铆钉连接的早期钢桁架桥)的学习,学院结构模型大赛的练习,学习、践行与传承茅以升的工程教育理念和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学产研融通,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渗透融合。

四、案例主要内容

通过本案例,使学生了解早期钢结构的连接方法主要为铆钉连接,而现代的钢结构主要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熟悉两种连接方法的发展历史、材料、施工工艺、受力原理、优缺点及工程应用等专业知识点;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托,以现场的图片、模拟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为载体,以工程力学为理论基础,组织并引导学生对工程设计理念、工程结构创新等环节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技术评价和经济分析能力;以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历史(建桥、炸桥、修桥)和结构模型大赛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和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传承茅以升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工程教育理念(见图1、图2

钢结构中茅以升精神的传承精髓

结构模型大赛拼搏向上的精气神

五、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深入发掘钱塘江大桥和茅以升公益小桥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标融入钢结构的连接和构件等知识点,逆向设计教学全过程,将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并反哺科研探索和工程实践,增强共情理解,构筑出闭环的内涵思政教学体系(见图3),实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与塑造价值的总目标。

3 思政教学体系

 (二)教学实践

1. 专家讲座,集体备课,互传互帮,建设整体水平高的优秀课程团队。

教学团队组织案例研讨会,邀请支部书记、思政教学名师、教学院长辅导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交流钱塘江大桥和结构模型大赛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如何将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相关专业

知识点,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和心得体会,比如如何引入案例、如何组织讨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等。

2. 进行多角度浸润式的隐性教育,打造学、产、研融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构模型大赛组——结构模型大赛为大学生搭建了知行合一、践行公益的平台,传承茅以升的工程教育理念。教学中对此进行宣传并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工程实践,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课程思政教学中,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助力课程思政,全链条、多维度融入三全育人理念。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开设网上学习通、雨课堂、录制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开阔学生专业眼界、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探寻信息时代思政教学的新思路,促进信息手段与思政教学的融合(见图4)。

4  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助力课程思政

六、教学反思

6.1 追求的教学效果

1)课程评价满意度高。历次考试中思政内容达成情况超过课程总目标达成。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各教师的评教分数均位于前30%

2)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通过追踪调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之后,有80%的学生对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充满自信,并知晓规范内涵的法律意义,80%的学生了解我国钢结构产业政策和行业需求,90%的学生理解钢结构建造绿色生态建筑的优势。

3)示范辐射效果好。思政素材案例已与多所兄弟院校共享,用于完善该校钢结构设计原理课堂的数字资源建设,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6.2 存在的问题

1)考核难的问题:主要解决考核形式、指标量化的问题。

2)思政与知识融合难的问题:解决二者对标、互相融入,寓理于例的设计问题等。

3)教与学融合难的问题:解决主导与主体、供与需的问题。

6.3 改进思路

1)建立健全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全过程评价体系。

2)适应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分类考核。

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建设沉浸式课堂。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地址:前进东路551号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邮编:332005

电话:0792-8311034  邮箱:tjxy@jju.edu.cn QQ:11828194 或1224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