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洪科 黄洋洋 图:赵文静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追忆百年征程,重温精神谱系。抗洪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九江是伟大的抗洪精神诞生地,在近些年的抗洪抢险过程中,灾区群众和参与抢险的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无私奉献、英勇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抗洪精神的最高境界。基于此,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红方砖”宣讲团走出校园,走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追寻之路,重温抗洪故事,学习抗洪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让精神文化教育深入而持久地温润心灵,铸就冲不跨的“精神堤坝”。
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理想信念
6月21日,“红方砖”宣讲团的队员们来到抗洪广场,队员们依次参观了抗洪纪念馆和纪念碑。抗洪纪念馆以数字展示、实物展示、声音互动和场景再现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九江市近年来成功应对洪涝灾害的场景。从九江市抗洪抢险救灾的壮举,到长江干流防洪战线上的英雄事迹,馆内不仅展示了各种实时场景,还提供了有关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队员合影
抗洪纪念馆之行让“红方砖”的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防汛抗灾的重要性及政府和人民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对从中凝练出来的抗洪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参观学习完后,“红方砖”宣讲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抗洪纪念馆大厅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重温党员身上要肩负的责任。
实践队员抗洪纪念馆宣誓
聆听榜样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6月22日,天空下着小雨,阴霾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到队员们追寻红色记忆的热情。宣讲团的队员们走进了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参与九八抗洪的退役军人王佐的抗洪故事,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宣讲团采访王佐
1998年在九江长江城防大堤决口的危机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王佐所在子弟兵队伍第一时间开赴抗洪前线。在抗洪过程中,他们不言苦累,立下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言。战士们不分日夜,奋战在一线,很多战友都累倒了。当地居民将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给战士们当床,避免他们直接躺在地上,泡在水里,让抗洪战士能够好好休息。这“一块门板”给予战士们很大的力量与支持。即使是在25年以后回忆起这一场景,王佐也一度哽咽。他认为,正是这“一块门板”后面的信任与温暖,才让战士们在最艰难的时候都不言放弃,坚守到底。在访谈中,王佐又诉说了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母女挡雨”。抢险时段时常伴随强降雨,战士们多淋雨休息,没有雨伞等挡雨工具,有一次,在王佐休憩了一会醒来后发现,有一对母女无声的举着伞为他遮住了风雨。
宣讲团与王佐合影
一幕幕场景令王佐至今印象深刻,他感受到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正是人民与人民解放军之间的感情,让战士们充满了力量,不分昼夜的抗击洪水,最终军民一心共战洪魔。如今的王佐虽然已经退伍到基层社区服务,但他还是时刻准备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不仅是退伍老兵的拳拳爱国之心,也是作为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宣讲创新理论 传承精神力量
通过生动形象的榜样故事,宣讲团成员接受了最直观的教育,个体身心得到了成长,心灵得到了洗礼。于是,宣讲团的成员们也加入到学习和弘扬抗洪精神的行列。6月23日“红方砖”实践队走出九江,远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清华镇清华中学,开始了五天的抗洪精神宣讲。
宣讲团于中学课堂宣讲“抗洪精神”
宣讲团成员走进清华中学各班,发放“抗洪精神”知识手册,在课堂上进行了宣讲,介绍了抗洪救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为解决洪涝灾害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苦奋斗,也讲述了一些抗击洪涝的壮烈场面和英雄事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此次抗洪精神宣讲课的开展,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传递抗洪救灾的正能量,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觉悟,还可以转化抗洪精神为现实生活的不竭动力。
中学学生在认真聆听“抗洪精神”
婺源县清华镇东源村书记胡进元表示:“这样的宣讲活动非常有意义。九江虽是伟大的抗洪精神诞生地,但是抗洪精神也是我们江西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我们应当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向中学生宣传这种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借助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宣讲团与当地负责人合影
一路走来,宣讲团成员们更加的坚定了传承精神力量、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信念,成员们也是纷纷表示:时刻将抗洪精神记心中,把历史和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足自身岗位,把学习贯彻抗洪精神,落实到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来,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和文化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责编:黄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