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是人居环境大学科群(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的应用型特色培养方向之一。专业立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以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重点战略方针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数字化技能与智能化拓展实践技术,培养能够独立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服务于城乡人居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本微专业围绕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再生修复问题展开。课程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设计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富有艺术趣味和创造实践类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设计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当前,面对国家“更新时代”的全面来临,存量提质改造大势所趋。景观再生与修复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重要实践。通过系统学习人居环境数字化设计方法、美学原理、数字应用技术等方面理论与实践,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际项目中提出并实施解决方案。着重提并具备运用数字技术在多源数据信息采集与融合分析;景观方案过程模拟、可视化;景观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景观场景参数化与生成设计、公众参与和体验的数字化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将科技和艺术良好结合,链接主修专业与微专业,学术视野国际化、实操能力过硬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
三、学制、学分与结业要求
学制1年,共20学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九江学院《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学习证明书。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共设置8门课程(共320学时,其中理论148学时、实践172学时)。独立开班,每学期集中在周一7-8节、周三7-8节、周六周日上课。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期 |
周学时 |
起止周 |
授课单位 |
讲授 |
实践 |
线上 |
线下 |
数字人居 导论 |
2 |
32 |
32 |
0 |
12 |
20 |
考查 |
2025-2026(1) |
4 |
1-8 |
建工学院 |
优秀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3 |
48 |
32 |
16 |
10 |
38 |
考查 |
2025-2026(1) |
6 |
1-8 |
建工学院 |
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应用 |
2 |
32 |
12 |
20 |
12 |
20 |
考查 |
2025-2026(1) |
4 |
9-16 |
建工学院 |
城市小微花园改造 |
3 |
48 |
12 |
36 |
12 |
36 |
设计作品 |
2025-2026(1) |
16 |
三周集中性实践 |
建工学院 |
数字乡建与实用性庭院营造 |
2 |
32 |
16 |
16 |
12 |
20 |
考查 |
2025-2026(2) |
4 |
1-8 |
建工学院 |
虚拟场景构建 |
3 |
48 |
16 |
32 |
12 |
36 |
考查 |
2025-2026(2) |
16 |
三周集中性实践 |
建工学院 |
景观小品建构实践 |
3 |
48 |
12 |
36 |
12 |
36 |
设计作品 |
2025-2026(2) |
16 |
三周集中性实践 |
建工学院 |
AI赋能景观设施设计 |
2 |
32 |
16 |
16 |
12 |
20 |
考查 |
2025-2026(2) |
4 |
9-16 |
建工学院 |
总计 |
20 |
320 |
148 |
172 |
94 |
226 |
|
|
|
|
|
五、课程简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简介 |
1 |
数字人居导论 |
本课程是微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数字技术在人居环境领域应用的全面概览。将深入探讨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建造技术如何影响和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教学内容涵盖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等。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讨论,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来深化对数字人居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
2 |
优秀景观改造案例赏析 |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地经典及当代优秀景观改造项目的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景观改造项目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实施过程以及项目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景观改造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和传承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方法,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研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批判性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的设计亮点和创新之处,以及如何将这些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实践中。此外,课程还将探讨数字技术在景观改造中的应用,如数字孪生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设计科学性和精确性。 |
3 |
城市小微花园改造 |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创新设计理念,对城市中的小型绿地和微空间进行改造和提升。课程内容涵盖小微花园的规划设计原理、生态修复技术、社区参与机制以及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调研、小组讨论和设计工作坊等形式,深入理解小微花园在城市生态和社区生活中的作用。课程强调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生运用 GIS、BIM 等技术进行场地分析和设计方案的制定。最终,学生需完成一个实际的小微花园改造项目,以实践其在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 |
4 |
数字乡建与实用性 乡村庭院营建 |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乡村振兴与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内容涵盖乡村民居改造、乡村景观营建、民宿花园设计等,注重实用性与创新性的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学生将掌握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技术手段与创新方法,具备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能力。 |
5 |
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应用 |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各阶段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本课程探讨了数字工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涵盖三维建模、数据驱动设计、可视化技术、可持续设计实践等内容。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可以了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设计效率、优化设计表达和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从而适应培养学生的数字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需求。 |
6 |
景观小品建构实践 |
本课程通过具体的景观小品建构实践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微景观小品的模型设计与制作到具体的建构实践步骤与方法。并探索景观小品在景观再生设计中的应用。本门课程是专业的实践操作课程,课程对学生的景观设计具体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课程以身临其境的具体设计与制作实践,能让学生体验园林景观小品建构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动手参与设计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 |
7 |
虚拟场景构建 |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虚拟场景构建的核心技能,包括场景的构造、模型的制作等,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虚拟场景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掌握三维建模、场景渲染、交互设计等关键技术,并具备独立完成虚拟场景设计、构建与优化的能力。在课程中介绍常用的三维建模工具和软件,如3D Max、sketchup、rhino 等,并讲解其基本操作和功能。讲解如何根据场景需求进行模型设计,并演示如何使用建模工具进行模型制作。介绍交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讲解如何实现用户与场景的交互。课程还将融入手工模型制作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全面掌握虚拟场景构建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
8 |
AI赋能景观设施设计 |
本课程专注于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 AI 技术进行景观设施设计的能力,内容涵盖智能分析与规划、个性化空间定制、可持续性与生态融合等方面。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将通过分析具体项目案例,如城市绿地规划和城市更新项目,了解 AI 技术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课程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将 AI 技术与社会数据、环境数据的模拟与分析相结合,培养其在多领域交叉问题中的创新思维和解决能力。 |
六、教学团队简介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称 |
职务 |
主要从事专业 |
授课课程 |
所在单位 |
李晓琼 |
1978.01. |
硕士 |
副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城乡规划 |
数字人居导论 |
建工学院 |
钟艳 |
1981.12 |
硕士 |
讲师 |
教研室副主任 |
城乡规划 |
数字人居导论 |
建工学院 |
伍仕林 |
1979.06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应用 |
建工学院 |
冯心阳 |
1994.03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数字技术与景观设计应用 |
建工学院 |
夏梦 |
1989.08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优秀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建工学院 |
金圣贵 |
1965.04 |
本科 |
无 |
总经理 |
园艺栽培 |
优秀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九江庐山龙门花圃 |
夏梦 |
1989.08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城市小微花园改造 |
建工学院 |
王婷 |
1975.10 |
硕士 |
副教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城市小微花园改造 |
建工学院 |
王世航 |
1989.08 |
硕士 |
讲师 |
教研室主任 |
风景园林 |
数字乡建与实用性 乡村庭院营造 |
建工学院 |
高光林 |
1975.02 |
硕士 |
高级工程师 |
总经理 |
庭院设计 |
数字乡建与实用性 乡村庭院营造 |
江西上善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沈丹丹 |
1988.12 |
硕士 |
讲师 |
教研室副主任 |
风景园林 |
景观小品构建实践 |
建工学院 |
冯心阳 |
1994.03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风景园林 |
景观小品构建实践 |
建工学院 |
唐云 |
1993.07 |
硕士 |
讲师 |
教研室副主任 |
建筑学 |
虚拟场景构建 |
建工学院 |
徐荫 |
1980.01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建筑学 |
虚拟场景构建 |
建工学院 |
吴莉莹 |
1981.05 |
硕士 |
讲师 |
教研室副主任 |
建筑学 |
虚拟场景构建 |
建工学院 |
王玲 |
1982.01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建筑学 |
AI赋能景观设施设计 |
建工学院 |
刘东方 |
1977.12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建筑学 |
AI赋能景观设施设计 |
建工学院 |
刘成建 |
1978.04 |
硕士 |
讲师 |
教师 |
建筑学 |
AI赋能景观设施设计 |
建工学院 |
七、招生对象及选拔方式
(一)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人数为40人,开设两个班,最低开班人数20人。
(二)招生对象及要求
面向全校大二、大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进行招生。要求对主修专业学有余力,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能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居环境相关产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均可自愿报名。
(三)选拔方式
招生选拔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对报名信息进行资格审核,符合要求的学生将进入下一轮招生流程;然后进行专业面试筛选,由专业教学团队老师组织面试小组,进一步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基础设计能力,最终择优录取。每班计划招生20人。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梦老师;电话:13694824251;地点:建工学院
联系人:王世航老师;电话:15210015201;地点:建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