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建工学院宣传部 崔墨研/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建工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实投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A1941班王庆桃就是“三下乡”活动中的一份子。疫情期间村里事务繁忙,很多琐事都积压在了村委会的手中。王庆桃主动请缨,要为村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村委会期间,王庆桃与村干部们一同为从外省返乡的村民们测量体温,记录返乡轨迹等一系列的防疫工作。恰逢暑假期间,天气炎热,王庆桃还要在宣传防疫的同时,每天定时不间断的去河边查看,谨防溺水事件。面对社保缴纳方式的改变,王庆桃也会耐心的教村民们如何缴纳费用,尽可能地让村民们缴费缴的明白。“村干部是为村民们服务的,村民们遇到了麻烦事儿,就要不辞辛苦耐心的为他们服务。” 王庆桃说这是她在村委会服务期间很多村干部教给她的道理,同时王庆桃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她深刻体会做父母官,解群众难的不易,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为基层服务添砖加瓦。
同样扎根基层一线的,还有A1861班的舒坤。伴随七月以来全国多地持续强降雨,长江沿岸汛情告急,舒坤的家乡瑞昌市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舒坤面对严重汛情,第一时间加入了抗洪的队伍。清晨八点,舒坤就开始了每天的岸堤巡查工作,在烈阳下,舒坤与其他志愿者们撑着探水杆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采用眼看、耳听、脚踩、手摸等直观方法,或辅以简单工具对工程表面和异常现象进行检查。巡查完成后,舒坤与志愿者们又赶着休息时间组织大家一起学习防汛抢险手册。夜晚检查时舒坤也时常要忍受成片蚊虫叮咬。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舒坤说到:“真正加入到抗洪的队伍中,才能感受到抗洪斗士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力量。数日的相处中,前辈们吃苦耐劳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这个每日坐在教室安逸上课的学生对抗洪战士们肃然起敬。我也会尽我的一份力,为家乡的建设发光发热。”
“我相信,现在我们的国家一直在进步,科技一直在发展,属于我们的小康生活终有一天会到来的。” A1812班的许山山在一户留守老人家中这样说到。许山山在乡里报到后,接受了家庭生活水平调查与疫情宣传的任务。乡里多是留守老人,许山山就走街串巷,一户户敲门拜访,希望把防疫知识带给每家每户。在拜访一户留守老人时,许山山内心受到了极大地触动。从爷爷奶奶的口中得知,原来他们的儿女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两个幼儿陪伴老人。原本每年过年才能与孩子们团聚的老两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快一年没有见面。相隔千山万水又缺乏联系方式,让老两口更是担忧不已。面对老两口的困境,第二天许山山再次登门拜访,为老人们打扫家务,陪老人们聊天,给老两口带来了久违的笑容。
本次三下乡活动恰逢新冠肺炎防控时期,为缓解社会压力,早日控制疫情,牛沐戈、李盈等170多名建工学院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当地防控疫情的工作事务中来,围绕当地进行疫情知识宣传,巡逻巡视监督,站岗查车测量体温,购物快递定点送达等各项任务,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志愿活动,为家乡为祖国的疫情防控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建工学院组织开展“三下乡”+“返家乡”活动,在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倡导新时代新青年的理想、担当,促进了广大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注关心,为社会公益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